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引领北京城市更新

1月2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城市更新专场,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杨浚出席会议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杨浚


过去五年,党中央、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副中心控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构建了首都规划的“四梁八柱”,为首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做出了高位指引。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践行首都发展、减量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圆满完成了总规实施第一阶段102项任务。


北京的城市发展实现了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减量发展的城市。下一个五年,纵深推进、大力实施减量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更新行动,已成为“十四五”时期全市的重点工作之一。


总规引领下“十三五”时期

北京城市更新工作回顾


北京的城市更新是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是落实新时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城市更新,是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五年来,市区两级勠力同心、协同并进,推动城市更新迈向聚焦基层、聚焦政策、聚焦实施的新阶段,取得了很多掷地有声的实效。


1

立足老城保护,推动“保护性更新”


持续推进老城整体保护,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推动老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创新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申请式退租等政策,以应保尽保为目标、以更严格的措施、更常态化的制度深化历史文化街区,特别是老城平房区城市更新。


东城区的雨儿胡同,在自愿申请式腾退基础上,探索建筑、居民、文化的“共生院”模式,从街巷整治向街区更新转变;西城区菜市口西片区,在保障对保障的基础上,授予城市更新服务运营商“公房经营管理权”,实现了“企业有收益、社区有改善”。

雨儿胡同西口


不断推陈出新的更新政策也为中轴线申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重点文物腾退增添了新动力,为街巷环境整治提升、传统院落格局恢复注入了新活力,为擦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赋予了新动能。


2

立足首都发展,推动“功能性更新”


坚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通过拆除违法建设,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专业市场,促进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和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调整。


新首钢为例,通过老工业用地盘活和建筑物、构筑物改造,植入奥运体育元素和创意文化功能,在实现产业升级和功能重组的同时,创造了新型的城市活力空间。

新首钢地区整体鸟瞰图

图片来源:《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南区规划(街区层面)》


为支持工业用地转型升级,北京市出台了《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工厂盘活变身创意文化园,国企大院转型人才长租公寓,东城77文创园、西城天宁1号、海淀768产业园、丰台1897科创园等以工业遗产保护为特色,纷纷实现了“华丽转身”。


3

立足“七有五性”,推动“保障性更新”


围绕存量资源的腾笼换鸟和存量空间的留白增绿,见缝插针补齐民生设施短板,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基础设施效率、人居环境品质。


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改造中,规划连通了原9公里铁路沿线的绿地,直接服务周边26个社区、8个高校、31万居民,把分割城市生活的“城市灰色地带”变为市民喜爱的“绿色公共空间”。

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五道口启动区


惠民工程不分大小,除了温榆河、广阳谷森林公园、崇雍大街改造提升等大设施、大绿地、大线条的更新项目,我们也积极投身于“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的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拓展优化群众身边的小设施微空间,东四街道一院一策的美丽院落改造、椿树街道的1公里慢行系统、中关村众享荟口袋花园、百子湾路街角的井点小微空间等一大批项目深受欢迎,小成本产生大效益,小空间形成大手笔,我们意识到,补足设施短板、改善基础民生也可以“小中见大”。

小红楼转身众享荟


4

立足首都治理,推动“社会性更新”


以大力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为抓手,精准把握社区居民更新改造需求,以社会参与、城市治理和共同行动为内涵推动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


劲松小区为例,改造从发放2380份调查问卷开始,按照居民急需的服务“菜单”,引入社会资本,利用闲置低效的存量空间资源开展更新改造,着力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同时,街道社区党组织和相关部门一道,打通规划、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的全流程,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民意导向、有机更新”的新模式

劲松西街强弱电架空线入地改造前后对比


目前,全市15区已入驻301个责任规划师团队,每个区的责任规划师都给自己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朝阳的“葵花籽”,海淀的“小海师”,丰台的“小蜜丰”,石景山的“小石子”,已经成为城市更新乃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专业技术力量,以点带面,以线串联,开展了一系列以需求为导向的城市更新生动实践,不断提升着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


总的来说,北京“十三五”时期的城市更新突出体现了北京市落实减量发展、推动城市治理的坚强“决心”,通过民意导向、有机更新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


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是同心、同向、同频的过程,在推动城市更新过程中,我们切实提升了“用户思维”,逐渐形成了“多点针灸”的智慧治理网络;城市更新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充分结合,反映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向,背后是从规划、设计、管理、实施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领先意义的机制创新的新成果。这是构建首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的根基基础。


“十四五”时期

北京城市更新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十四五”时期重要的国家战略。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物质空间层面的拆拆建建、修修补补,而是一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系统工程,是“十四五”时期北京落实总规第二阶段任务的重要内容,需要充分动员政府、市场、社会力量形成综合规划和一致行动,由需求牵引推动供给侧改革,加强顶层制度设计。主要采取以下四方面的举措:


1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构建城市更新工作体系


以推动增量发展向存量更新转变为目标,组织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统筹“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重点区域和核心区平房、老旧小区、老旧工业厂房、低效楼宇和低效园区等重点任务,通过加强分区分类规划引导,推动实现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的整体“双提升”。


以推动局部试点更新向区域整体更新转变为目标,以控规编制中的规划街区为基本更新单元,以存量建筑为主要更新对象,组织编制存量更新街区控规,以更新街区单元集成更新政策和更新项目,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计划,推动物质空间与城市治理的整体“双提升”。

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城市设计效果图


通过完善上述两个层级的规划体系,有力有序建立“规划加策划、策划转行动、行动推项目”的城市更新实施框架


2

突出需求导向,有效发挥城市更新各方主体作用


依托街道社区治理主体、充分发挥责任规划师作用,并适当借助社会组织力量,开展多元主体协商,充分了解市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在城市更新中的意愿需求,以需求侧牵引供给侧改革。


一方面,强化社区居民、产权单位在城市更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众智+众筹”社区公众参与平台,让社区群众共同查找身边问题、共同规划社区美好愿景;另一方面,坚持强化街区范围内产权权利人和市场投资人在城市更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多元协商工作机制,充分反映市场参与城市更新的意愿需求,推动政府与市场携手共同发力推动城市更新。


3

强化政策推动,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深化改革


深入制定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激励政策,统筹研究规划、土地、金融、财税、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政策及配套标准规范,加快推出适用于北京实际的城市更新“1+N”系列文件。


规划政策方面,落实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积极推动用地混合使用、建筑空间功能复合利用和功能合理转换,采取灵活的建筑规模鼓励政策;

未来科学城南区站一体化开发项目效果图


✔ 土地政策方面,积极推动土地租金年租制、五年过渡期政策并以作价出资和作价入股方式探索经营性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近期还将出台关于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的实施意见,通过持续丰富政策工具,撬动和提高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加强制度保障,加快推进城市更新项目落地


聚焦现有存量更新中的痛点难点,加强存量更新利用和利益分配机制的整体性制度重构。


一方面,重点打通存量更新实施路径,重塑存量更新审批流程,并落实放管服要求,推动市级权力下放到区级,为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创造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


✔ 另一方面,重点建立城市更新推动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责任规划师制度、责任建筑师负责制度,用专业力量服务城市更新,用设计创意提升城市品质和空间价值,同时,建立多部门联手的更新项目跟踪协调机制,面对存量更新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新问题、新情况,各部门要主动“向前一步”,从主导者向推动者、服务者转变,为城市更新实施提供持续有力的服务保障。


城市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类型多样、主体多元、空间巨大、任务艰巨,需要我们立足北京实际,不断进行探索实践,不断丰富完善我们的政策措施,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的共同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智慧。


今后五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规划引领、首善标准、民意导向、市场主体、多元共治,我们愿意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与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推进我市城市更新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答记者问


Q

刚才规自委的领导介绍了“十四五”期间城市更新的4个着力点,能否进一步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城市更新的具体工作路径?


杨浚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

按我们初步的工作思路,我们将结合街区存量更新,将具体更新工作,按“体检评估找问题、整体策划配政策、制定计划推行动”分成三步走:


第一步是做评估、找问题。


✔ 一方面是自上而下,通过现状评估找问题。我们将以规划街区为基本单元,依托街道社区治理主体,共同对一个街区的用地、建筑和人口的匹配情况进行综合判定,以“医生问诊”的方式,梳理地区资源和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对街区的交通出行、职住关系、休闲活动、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明确更新的“资源清单”和“问题清单”。


✔ 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通过多元协商了解街区各方主体的意愿需求。我们将充分发挥镇街和社区作用,组织产权人、居民、实施主体等共同参与,发挥责任规划师“陪伴式”规划优势,听民意、把方向,明确更新的“需求菜单”和“愿景菜单”。


第二步是做方案、配政策。


✔ 一方面,我们将以“补短板、强弱项、优功能、提质量”为原则,统筹城市发展要求和地区存在的问题,整体策划街区更新的规划综合实施方案,根据地区整体性的规划实施策略,明确更新的“策略清单”。


✔ 另一方面,我们将根据街区实施策略和实施任务,按需配给更新的相关政策。更新地区与新建地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要打通现有存量更新在政策机制、标准规范、审批流程的瓶颈堵点,要针对不同的更新类型、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持续精准出台一些激励政策、鼓励政策和奖励政策,形成撬动和推动更新的“政策菜单”。


第三步是定计划,推行动。


✔ 一方面,我们将结合“自上而下”的规划要求和 “自下而上”的诉求需求,将街区的各项任务转为街区更新的动态项目库,明确更新的“任务清单”。


✔ 另一方面,我们将综合考虑居民需求紧迫度、产权主体意愿度、实施难易程度等因素,合理安排时序,制定按年度滚动实施的“项目菜单”,纳入到市里、区里的城市更新行动计划中。这些项目可能会涉及不同的部门,我们将建立各部门联手的街区更新协同平台,共同推动街区控规的更新实施。


街区更新是自上而下规划引导和自下而上实施意愿有机结合的动态过程。我们的规划工作也必须转化为长期跟踪的持续性整体策划,转化为陪伴服务的菜单式清单式规划。


最近热播的《我是规划师》大型城市复兴题材季播系列节目,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在城市更新工作中活跃着的规划师们和建筑师们。如何在街区治理和公众参与之间架起桥梁,以专业力量助力街区更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进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我想特别建议的是,城市更新过程中我们必须依托街道社区治理主体,发挥好街区内老百姓和各权利主体的作用,也还应该发挥好责任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的这两支队伍的专业作用,通过责任规划师链接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股力量,通过设计师赋有创意的设计,去助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去助力实现建筑功能转换后的空间增值,去助力实现城市功能价值的再造重生。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未来的街区更新,是开放共治的平台,政府、市场、社会、公众在此形成合力,规划土地、财税金融、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政策在此集成,市委市政府各相关部门都主动向前一步进行制度创新、政策创新,这所有的力量共同凝聚成一股城市更新的工作洪流,将推动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和城市精治、共治和法治水平不断提升。相信,我们的城市会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不断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新的美好。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内容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是规划师丨雨儿胡同:留住乡愁,留住老味道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3月实施,保护范围扩大!这些问题也明确了

从太庙到劳动人民文化宫:跨越600年谱写新辉煌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